刊頭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檢視較大的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補充:萬龜祈福活動

澎湖乞龜習俗簡介:
乞龜乞綵乞平安   早期文獻-通判胡建偉的《澎湖紀略》即有記載:「元宵,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彩;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備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闔家燕飲,鳴鑼擊鼓,極為熱鬧。間亦有裝扮故事,往別澳遊玩者。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求,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文獻中可發現上元節民俗活動的多樣性,但我們可以了解當初以花作為求乞物,時至今日,轉以龜來象徵求乞之物,進而求平安、健康與財富。
 
 馬公天后宮七星橋何謂「乞龜」: 龜是四靈之一「龜」,「乞龜乞綵乞平安」,澎湖的乞龜活動,其用意都是在乞求平安,並不是用真正的龜,隨著時代的不同,「龜」種類有所變化,如最早的「鳳片龜」、「糯米龜」到現代的「金錢龜」、「金龜」「米龜」或者是「果凍龜」等,民眾會在元宵節前夕製作完成,供奉於廟宇中。 開放民眾自行前往擲筊,取得「聖筊」者,即可帶回「麵龜」,代表自己未來的一年工作平安、身體健康。明天就要捐出與自己乞回不相上下的麵龜數量,將幸福延續至下一個幸運人。
乞龜的前任得主都會慷慨解囊,準備比去年更大且精緻的「麵龜」,於是「乞龜活動」年年擴大辦理,近年有「麵龜」常常食用不盡浪費的困擾,澎湖天后宮近年改以上千斤的「米龜」取代較不容易保存的麵龜。
元宵節期間,菊島上大大小小的廟宇都會懸掛宮燈,馬公天后宮在宮外會搭起一座七星橋,讓前往乞龜善男信女穿越媽祖神轎下祈福,乞龜活動,活絡每一個澎湖人的真情與真誠,體會最真實「澎湖情」。 
  早期文獻-通判胡建偉的《澎湖紀略》即有記載:「元宵,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彩;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備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闔家燕飲,鳴鑼擊鼓,極為熱鬧。間亦有裝扮故事,往別澳遊玩者。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求,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文獻中可發現上元節民俗活動的多樣性,但我們可以了解當初以花作為求乞物,時至今日,轉以龜來象徵求乞之物,進而求平安、健康與財富。



  何謂「乞龜」: 龜是四靈之一「龜」,「乞龜乞綵乞平安」,澎湖的乞龜活動,其用意都是在乞求平安,並不是用真正的龜,隨著時代的不同,「龜」種類有所變化,如最早的「鳳片龜」、「糯米龜」到現代的「金錢龜」、「金龜」「米龜」或者是「果凍龜」等,民眾會在元宵節前夕製作完成,供奉於廟宇中。 開放民眾自行前往擲筊,取得「聖筊」者,即可帶回「麵龜」,代表自己未來的一年工作平安、身體健康。明天就要捐出與自己乞回不相上下的麵龜數量,將幸福延續至下一個幸運人。

  乞龜的前任得主都會慷慨解囊,準備比去年更大且精緻的「麵龜」,於是「乞龜活動」年年擴大辦理,近年有「麵龜」常常食用不盡浪費的困擾,澎湖天后宮近年改以上千斤的「米龜」取代較不容易保存的麵龜。
元宵節期間,菊島上大大小小的廟宇都會懸掛宮燈,馬公天后宮在宮外會搭起一座七星橋,讓前往乞龜善男信女穿越媽祖神轎下祈福,乞龜活動,活絡每一個澎湖人的真情與真誠,體會最真實「澎湖情」。 


檢視較大的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補充:2009菊島盃澎湖西衛麵線創意料理大賽

澎湖麵線創意料理競賽

阿基師等你來挑戰!

 


說到麵線大家都只記得金門的馬家麵線,卻不知道澎湖的西衛麵線。麵線是澎湖人共同的回憶,為推廣澎湖西衛麵線傳統美食的精華,縣府特舉辦創意料理競賽,以「西衛手工麵線」為主題,提供萬元競賽獎金,即日起至330日止接受報名,邀請各界人士發揮對於麵線的料理創意。主辦單位並邀請到知名主廚阿基師及詹姆士擔任評審,現場表演麵線創意料理秀,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踴躍報名參加與主廚們一較高下。
   
  澎湖手作麵線源自於西衛,已流傳百年的歷史,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日曬充足少雨,又有個鹹水煙的吹拂,讓澎湖麵線的口感不是其他地方可以比擬的。西衛的手作麵線是師傅們每日工作十幾個小時,歷經二十多道工法才能完成,但因為耗時耗力已經有許多人家改由機器製作,不但節省時間,增加了產量,價錢也低廉,使得手作麵線面臨著市場的考驗。
   
  縣政府為保存這項悠久的文化及味道,積極推廣澎湖西衛麵線,除了建立西衛認證標章的制度,讓大家可以有辨識手作麵線的標識,也積極的舉辦行銷推廣活動,希望能讓西衛手作麵線的傳統有新價值的延續。

  本次麵線創意料理比賽,一方面宣傳西衛麵線,推廣麵線在食材中的使用;另一方面為增添比賽的話題性,特別請來知名主廚阿基師與詹姆士來擔任評審,並會在比賽前為大家示範個麵線創意料理,說明麵線料理的重點,藉由阿基師專業親民的形象,為澎湖西衛麵線吸引目光,替這項逐漸衰退的產業帶來新活力。


檢視較大的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西衛麵線

為何有名?
手工麵線源自於福建,在清朝時傳到台灣,稱為:「福州麵線」(色澤較黃)。澎湖由於降雨量少於蒸發量,很適合發展手工麵線,西衛裡的麵線更靠著澎湖的自然環境,少雨日照充足的特性,以及業者別出心裁的改良製作方法形成獨特的風味(色澤比較白)。

如何傳到澎湖?
麵線是從清朝中、晚期由唐山師傅傳到西衛,迄今已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每當天氣晴朗時,西衛裡內常常可以看見一條條由麵線形成瀑布似的情景,成為一項特殊的人文景觀,目前這些古早味的西衛麵線,已享譽國內,不只深受遊客喜愛,更是鄉親餽贈親友必備的伴手禮。
西衛麵線如何發展?
根據澎湖馬公市公所刊物的調查發現,澎湖手工麵線起源於馬公市西衛裡麵線間及鄭氏家族留傳至今百餘年,西衛只有鄭氏家族一家傳承至今已第五代,目前姓鄭傳承尚有六家,而鄭姓女兒嫁出姓王傳承的有二家,雇工學習有二家,山水有一家,也因妹妹嫁給姓鄭,而習得麵線功夫,都是屬於比較正統麵線製作廠商。其餘還有一些製條麵廠兼做機器麵線的,大大小小約有二十幾家。每到了天氣晴郎的好天氣,西衛家家戶戶曬麵線的情景及器具,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產業景觀,百年流傳。





補充:1.根據澎湖馬公市公所刊物的調查,澎湖手工麵線起源於馬公市西衛里鄭氏家族留傳至今百餘年。
2.目前澎湖共有九家。
3.西衛里社區整體開發規畫,澎湖縣政府大力推動西衛麵線品牌,希望整合所有個體戶,打造一個大型手工麵線聯合工廠。
以西衛里最負盛名的手工麵線為主題,定位主軸為"麵線禮讚",除了推出麵線饗宴及各項民俗活動外,更結合麵線特產製作麵線龜,重達1萬6800斤的大麵線龜,歷經多日工時製作,突破麵線容易折斷的技術困難。






資料來源:http://web2.ctsh.hcc.edu.tw/stu97/s9711132/public_html/r08.html



檢視較大的地圖

麵線起源


麵線從古至今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關麵條的最早記載,在東漢時稱之為水溲麵或煮餅、魏晉稱湯餅、南北朝稱水引或餺飥、隋唐稱冷淘、明代的溫淘,這些稱謂就是現代的涼麵或水煮麵條。
中國人在什麼時候開始吃麵條,可能是起源於祭祀的活動,後來才變成民間的食品。元朝在生日時吃銀絲麵,這種生日吃麵條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以前的長壽麵就是我們俗稱的麵線或壽麵(福州話細麵跟壽麵發音相同,因此稱麵線為壽麵)。麵線的派別大致可分:漳州、泉州、福州三派皆屬大陸南方派。(漳州和泉州是屬同一種做法。)
大陸北方又有另一派稱為掛麵。(日本拉麵是偏向於此一派系做法。)
麵線約於清朝時傳到台灣,又因為漳泉兩派先到台灣落地生根所以在台灣大家稱它為「本地麵線」。而福州先民因為較晚來台開墾,所以他們移民帶來台灣的福州麵線就被先來台灣的漳泉先民稱為「福州麵線」。
從台灣先民移民歷史,會發現漳泉兩派麵線是散佈全台灣西部,以彰化-如福興和鹿港、台北-如木柵和萬華居多。而福州麵線是分佈在嘉義以南居多,如台南麻豆和學甲、嘉義布袋、澎湖等。所以在 從台灣先民移民歷史,會發現漳泉兩派麵線是散佈全台灣西部,以彰化-如福興和鹿港、台北-如木柵和萬華居多。而福州麵線是分佈在嘉義以南居多,如台南麻豆和學甲、嘉義布袋、澎湖等。所以在台灣的手工麵線是分「福州麵線」與「本地麵線」,簡稱「福州仔」與「本地仔」。台灣的手工麵線是分「福州麵線」與「本地麵線」,簡稱「福州仔」與「本地仔」。資料來源:http://penghu11.pixnet.net/blog/post/13396875-%E9%BA%B5%E7%B7%9A%E7%9A%84%E8%B5%B7%E6%BA%90